農藥使用效果差原因分析
一、診斷錯誤。病當蟲治,蟲當病治。如樹早期落葉病,當作蜘蛛危害;番茄青枯病死苗,錯診為地下害蟲咬根死苗等等。這樣用藥再多也不會見效。
二、藥不對癥。診斷正確,但藥不對癥,例如用井岡霉素防治小麥赤霉;用三氯殺螨醇防治小麥粘蟲等。
三、貽誤良機。防治蟲害,應在成蟲產卵高峰期或幼蟲初孵至三齡前施藥效果最好。如果幼蟲已至三齡以上,作物已咬害成災,此時防治,施藥再多,效果也不佳。
四、藥量不準。用藥量過多或過少都不好。濃度過大易發生藥害,濃度過小又達不到防治目的。必須按照農藥使用說明和要求配制,才會獲得滿意效果。
五、盲目噴藥。噴藥要噴在要害部位,才會收到理想效果。而防治棉花紅蜘蛛,噴藥時一定要使藥噴在葉片背面,才能收到效果。
六、天時不利。藥效與溫度、濕度、雨、露、風和光照等氣象因素密切相關。如使用乳劑農藥,噴藥后至少在未來的24小時內無雨,效果才好。使用胃毒、觸殺劑農藥,最少需要兩天內無雨沖刷,才能較好地發揮藥效。故此應根據當地氣象預報,選擇適當的天氣條件噴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