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月1日,以“農業科技”為關鍵詞的中央一號文件由新華社受權發布,這也是自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發布的第9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今年的一號文件新意亮點何在,有哪些新論述、新思路、新舉措?

亮點一: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位置
文件表述: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必須緊緊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興未艾的歷史機遇,堅持科教興農戰略,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決心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
專家解讀: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今年中央把1號文件的主題確定為“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既抓住了發展要害、回應了基層關切、兼顧了當前長遠,又在保持政策連續性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三農”政策體系。
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陳萌山:“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突出強調農業科技創新,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農產品生產保供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在中國農業科技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标P于農業科技創新的問題,中央1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農業科技的定位、定性和定向。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今年中央1號文件從三方面確保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明確了發展農業科技的責任;國家將確保加大用于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致力于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制。
亮點二:在政策設計上,明確“三大指向”強農惠農富農
文件表述: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奮力奪取農業好收成,合力促進農民較快增收,努力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專家解讀: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三農”政策體系上,明確提出“三大指向”。過去一直提“支農”,后來提“支農惠農”,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科學地表述為“強農惠農”,這次一號文件又提升到“強農惠農富農”。這是重中之重戰略思想的豐富發展,是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方針的細化實化,是強化農業基礎、惠及農村發展、富裕農民生活的精煉表述和精辟概括。
亮點三:在總體思路上,提出“三強三!
文件表述:圍繞強科技保發展、強生產保供給、強民生保穩定,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奮力奪取農業好收成,合力促進農民較快增收,努力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專家解讀: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農業經濟學家郭曉鳴:雖然過去十年農業科技進步明顯,成為了促成中國農業八連增的重要原因,但是中國農業科技水平仍然是全面滯后的!稗r業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科技的進步,但現在中國給予農業科技方面的支持仍不夠多,這既包括研發,更包括農業技術的推廣!
不能因“三農”形勢向好而有所松懈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制定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斷完善,農業農村基礎不斷夯實,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農民增收實現“八連快”。各級黨委和政府務必始終保持清醒認識,絕不能因為連續多年增產增收而思想麻痹,絕不能因為農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減弱,絕不能因為農村發展持續向好而工作松懈。
亮點四:在“三農”投入上,要求“三個持續加大”
文件表述:持續加大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持續加大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確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專家解讀: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陳萌山:雖然我國農業科技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與建設現代農業的新要求相比,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較大,突出表現在“三個不足”: 一是創新成果供給不足。農業科技總體水平還不高,跟蹤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復式研究還較多,類似雜交水稻、黃淮海綜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見,我國50%以上的生豬、蛋肉雞、奶牛良種,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種依賴進口。 二是農技推廣服務不足;鶎愚r技推廣體系還存在許多突出問題,如管理體制不順、運行機制不活、經費投入不足、條件建設薄弱、人員素質不高,等等,推廣能力落后于生產和農民需要。專業化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還相對滯后,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要求。 三是農業人才總量不足。農業科研缺乏領軍人才,基層農技人員年齡老化問題突出。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誰來種地”、“誰來養豬”已成為繞不過的嚴峻問題。
亮點五:在農業科技定位上,界定“三是三性”
文件表述: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

專家解讀: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陳萌山:在農業科技的定性上,文件明確強調,農業科技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要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保證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農業研發投入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這就進一步明確了在農業科技上,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財政承擔主要責任的基本政策取向。最受廣大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人員歡迎的政策亮點有兩個:一個是關于農業科技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的“三性”論述,這一論述給廣大農業科技人員吃下了定心丸。
亮點六:在提升農技推廣服務能力上,集中出臺“三大政策”
文件表述:對扎根鄉村、服務農民、艱苦奉獻的農技推廣人員,要切實提高待遇水平,落實工資傾斜和績效工資政策,實現在崗人員工資收入與基層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收入平均水平相銜接。進一步完善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管理體制,加強對農技推廣工作的管理和指導。切實改善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條件,按種養規模和服務績效安排推廣工作經費。2012年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基本覆蓋農業縣(市、區、場)、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覆蓋全部鄉鎮。
專家解讀: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唐仁健:今年的一號文件突出強調農業基層推廣體系的能力,主要是兩大方面:一、做強“主力軍”。就是經常講的七站八所。怎么做強有兩點:第一,強調條件改善和能力建設。有三個亮點:一是我們講的“一個銜接兩個覆蓋”!耙粋銜接”是要讓基層在崗的農技推廣人員工資收入水平與基層事業單位的平均水平相銜接。因為在基層事業單位五大體系中,多年來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工資一直是非常低的,平均水平相銜接將極大地激勵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積極性!皟蓚覆蓋”,一個是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今年要覆蓋到所有的農業縣(市、區、場)。這個覆蓋講的主要是投入財政資金,解決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沒有工作經費的問題。一個是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要覆蓋全部的鄉鎮,這個錢是發改委的資金,主要是解決他們的辦公條件,比如說房屋、儀器設備、交通工具等等。第二,文件強調要轉換機制,增強活力。要全面實行人員聘用制度,嚴格上崗的條件,落實崗位責任等等,不是說你在這個崗位上可以端鐵飯碗。推廣的效果和條件怎么樣,也不像以前主管部門說了算,需要主管部門、鄉鎮政府、農民三方來考評。二、做大“方面軍”。農業的科研院所、農業的大學、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等,要采取適當的政策和措施,引導他們開展農技推廣。在這方面,激勵機制很關鍵。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農業經濟學家郭曉鳴:現在中國農業技術推廣面臨很大問題,體現為由政府主導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最后一公里斷裂”。這是因為政府部門與農民沒有利益關聯度,導致提供的技術不是農民最需要的技術,而監督的缺乏又導致了這種“供需矛盾”很難問責。
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陳萌山:“一個銜接、兩個覆蓋”政策,是中央財政支持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重大政策突破,是基層廣大農技推廣人員的長期期盼,是激勵和發揮他們作用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