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賤傷農,菜貴傷民”。菜價正成為中國近期最受關注的民生熱點話題之一。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蔬菜價格緣何如此懸殊?流通各環節又如何影響菜價?筆者就此問題進行了一番實地采訪。
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是北京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每天都有滿載蔬菜的貨車從河北、山東、遼寧等地來到這里。據了解,大部分人都是從菜農那里直接拿貨的一級批發商,也有少數附近的菜農將自己種植的蔬菜直接拉到市場售賣。
本著薄利多銷目的前來售賣的批發商們大都選擇一種或者兩種蔬菜批發。談及菜價是否下跌,批發商們表示,沒有明顯感覺,對菜價的浮動已經習慣了。
來自遼寧的郭長寶坐在載重足有兩萬斤的大貨車上,車上是從鞍山批發來的西紅柿。他向筆者介紹說:西紅柿的利潤很少,甚至在賠錢賣。最近油價上漲,從鞍山到北京單程就要花掉300到400元的油費。目前人工搬運費也在漲價,已從兩年前的每天50到60元漲到現在的每天80到100元,再加上批發市場的每輛貨車需要約300元的“進門費”,平均每斤西紅柿要比進價高0.3元才能保證不賠錢。
郭長寶的一大車西紅柿大概有兩萬斤,從凌晨兩點左右到達批發市場起,平均一兩天才能賣完回家,如果有剩余,還要呆在批發市場走不了。
山東批發商喬孟金同樣是西紅柿批發商。他從泰安的菜農拿貨,雇車拉到北京,單程的運費已從一兩年前的2200元漲到了如今的2600元。喬孟金說,在批發市場可賣到1.5元的西紅柿,其進價在1.3元左右,除去必須花費的運費和人工費,所剩利潤寥寥無幾。雖然旅途勞頓,但比起在山東本省售賣當地所產的西紅柿,喬孟金在北京的賣價還會高一些。
23歲的趙健是來自河北廊坊的一名菜農,主要售賣自家種植的西紅柿和黃瓜。從流通環節角度看,菜農與批發商兩種身份的結合,可以讓趙健省去一部分成本。由于外出賣貨,家里的田地就必須雇人打理。據趙健介紹,現在采摘人工費已由原來的每天15到20元增加到每天45到50元。一車西紅柿大概100多筐,每筐利潤在10元錢左右,趙健算來算去,“贏利也并不多”。他還向筆者介紹說,他家附近有一個蔬菜基地,是專門為北京京客隆超市提供貨源的,就不愁賣不出去。
一級批發商們稱贏利很少,甚至賠錢,菜農也抱怨賺不到錢,消費者購買到的蔬菜價格也居高不下,這中間的錢究竟被誰掙去了呢? 多名批發商眾口一詞:包括二級批發商在內的小菜販。
邵歡是豐臺南源蔬菜市場的零售商,也就是俗稱的菜販子,他平時騎一臺三輪貨車來新發地上貨。對于菜價的浮動,邵歡說:“菜價忽高忽低,誰也沒有辦法!边M價低,相對就賣得便宜;進價高,自然也要跟著漲價。但相比于一級批發商,他坦言自己的風險較少,不會碰到嚴重的蔬菜積壓問題。進價決定賣價,掙的就是個價格差,相對也還算穩定!爱斎,價格便宜要更好賣一些”,邵歡說。
據了解,從菜農的田間到消費者的菜籃,其中經過的流通環節眾多。菜農與一級批發商之間還存在著負責聯絡的經紀人,一級批發商之后還有二級批發商,甚至可能有更多次的轉手,蔬菜才被送達市場或超市。每經過一個環節,蔬菜價格就上漲一些,消費者自然體會不到菜價的下降。為解決流通環節過多的問題,商務部最近發出多項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商務主管部門要組織引導大型連鎖超市直接采購“賣難”蔬菜,加強落實“農超對接”。把采購價格維持在合理水平,積極購銷“賣難”蔬菜,保護菜農和消費者的利益,進一步維護蔬菜市場的穩定。
就此問題筆者還采訪了已經實施“農超對接”的物美集團相關負責人,董事長助理周樹華表示,相比于上述流通環節過多的蔬菜傳統批發渠道,“農超對接”將在流通成本上節省20%到40%。
由此可見,加快落實“農超對接”,將小規模種植的散戶的菜農組織起來,加入農業合作社中,并與各地的超市龍頭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以此降低流通環節中不必要的成本,努力將菜價維持在合理水平,才是解決菜價波動損失菜農和消費者利益的關鍵所在。 |